中部地区最大的“餐桌供应者”——武汉白沙洲冷链大市场
2011-03-28
来源:中国冷链产业网
有数据显示,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逐渐转变,国内冷冻冷藏食品正以每年10%的速度快速增长。而素有“九省通衢”之称的武汉,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,逐步成为冷冻冷藏食品高速发展的的地区之一。为了满足速冻行业的快速需求,武汉在几年里诞生了数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武汉白沙洲冷链大市场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武汉白沙洲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利斌先生,通过他的介绍,我们对这个中部地区最大的“餐桌供应者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 市场规模大 早在今年年初,记者曾跟随业内同行去白沙洲冷链大市场参观考察,当时正值农历春节前期,一排排交易火爆的商铺和进进出出的冷藏车辆令人印象深刻。 “白沙洲冷链市场于2009年12月正式开业,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的发展,已迅速发展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一级批发市场,产品辐射半径达800公里,日均进出货总量达5000余吨,产品年均交易量总额达到180亿元。”龚利斌用一组组数据向记者描述了白沙洲冷链市场当前的发展规模。。 记者还了解到,目前白沙洲冷链市场一、二期工程均已投产使用,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,建有低温冷库60000吨、可调节库30000吨,市场内还建有公寓楼、办公楼及年产7万吨冰的机冰建设工厂等综合配套设施。但是随着速冻市场的迅速膨胀,前期的市场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中部区域市场需求。为此,白沙洲冷链大市场的扩容动作又将开展,三期8万吨冷库工程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已被提上日程。 企业责任大 3月26日,白沙洲冷链市场迎来了一件大事——洪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大楼正式落户到这里。 “此次洪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大楼选择落户白沙洲冻品大市场,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大事,更是件幸事,这是市、区两级政府对我们市场的重视和信任,也是对市场食品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。”龚利斌坦言。 的确如此,企业规模扩大后,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。据龚利斌介绍,当前白沙洲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,聚集着蔬菜、水产品、粮油、种子、海鲜、螃蟹、腌腊品、干调、板栗、冷冻食品等多个批发市场,承担着武汉市80%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量。 “中国有句老话叫‘民以食为天’,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,白沙洲大市场作为华中地区的‘餐桌供应者’,从建立之日起我们就有着一个坚定的认识:坚决杜绝质量差、不安全的食品进入市场,既然经营食品企业,我们就有责任、有义务、更有信心承担起这一民生重任。”龚利斌强调。 发展前景大 随着“低温产品”时代的来临,传统的批发市场由于缺乏必要的低温储存设施,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。而过去单一用于低温产品储藏的冷库,则因为收益慢、资源利用率低等原因,也处在淘汰的边缘。行业缺失的是集冷库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市场,既具有优良的低温存储设施,满足快进快出需求,又兼具市场批发与经营功能,真正符合生产、冷储、运输和批发、零售等环节相融合的产业链思想。 思路也恰是龚利斌所期许的,因此,最初白沙洲冷链市场准确定位于“冷库+市场”的经营模式,“将产业链中的‘储存’与‘销售’环节相结合,从时间、空间上能够产生较高的商业聚集效应。这种模式有效地缩短了营销供应渠道,节省了物流运输成本,是当前冷链经营中收益较高的,发展前景很大。行业竞争大 不可否认,创新的经营思路总是会受到业内的模仿和关注。由于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,“冷库+市场”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。因此,像武汉四季美、武汉万吨、山绿物流等相继加入了冷链产品批发市场的竞争,这也促成了当前武汉冷链市场“群雄逐鹿”的局面。 激烈的竞争环境,龚利斌则显得十分淡然:“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竞争是很正常的,这也正说明了冷链物流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商机,而且同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会促使企业不断的自我完善、自我发展,这对振兴武汉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冷链物流产业,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。” 同时,龚利斌也表示白沙洲不害怕和排斥任何竞争,因为企业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首先,他们在紧抓行业内优质客户资源的同时,不断扩大市场规模,兴建大型冷库、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深加工中心,深化和完善产业链,实现农产品生产、冷储、运输、批发、零售等环节的无缝对接。此外,在内部管理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,建立价格信息中心和农产品交易平台,优化市场经营环境,培育市场经营户进一步做大做强。
声明:本文系中国冷链产业网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。
|
|
|